沈从文生平的简介,听我和你说!
1
军人家世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年生于湘西小城镇筸,镇筸是凤凰的旧称。祖父沈国富,是曾国藩麾下镇筸兵的青年军官,曾随湘军四处征战,一路被擢升为云南镇守使、贵州提督,后死于伤病。
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并非祖父的亲生儿子。
沈宏富死时,三十岁左右,并无子女。其弟,也就是沈从文的亲祖父,当时虽已娶妻,也无子女。为了传宗接代,续娶了苗族女子,生下两个儿子。
第二个儿子出生后,就过继给了沈宏富的遗孀,他就是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而续娶的苗族女子,在生下两个孩子后,就被远嫁走了。沈家为其筑了一座空坟。
沈从文的父亲被祖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沈家第二个将军,所以一切按照军人培养。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罗荣光驻守天津大沽口。沈从文的父亲当时是这位爱国将领的部下。大沽口失守后,罗荣光自尽殉职。沈从文的父亲侥幸生还,回到家中。
沈从文就是在这个时期孕育出生的。
沈从文的母亲是土家族,出生书香门第,小时候随哥哥黄镜铭在军营生活,见识广博。沈从文的舅舅黄镜铭,也就是著名艺术家黄永玉的爷爷,当时是个新派人物,曾开办凤凰第一个邮政局和照相馆,后来一直跟随熊希龄在北京做慈善。熊希龄是民国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开办香山慈幼院。
沈从文自幼聪颖过人,两岁左右记事,四岁开始认字,六岁已识得六百多生字。按照1949年的标准,600字已经可以脱盲了。
只是这个被夸赞明慧的孩子,从六岁上私塾,就开始逃学,父亲气得要剁他的手指,也无济于事。一切家庭惩罚,都无法使他坐到私塾里读那本小书,他要到广阔的大自然里读那本更大的书。
沈从文后来回忆,自从被同班表哥教会逃学,他就变成了一个毫不自重的人。
小小的他,不是逃学看戏,就是跑去河里游玩,再就是去街铺闲逛,有时还绕到西城去看官兵杀头。他时常看到前一晚被杀的人,还未收尸,就被野狗啃食。
如此血腥的场面,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已司空见惯。
1911年,辛亥革命,全国爆发推翻清帝,建立共和的运动。沈从文的父亲参与组织凤凰起义,沈从文的兄弟姐妹都被送到乡下躲避。父亲问他怕不怕?他胆子大,爱看热闹,说:不怕!
于是九岁的沈从文,目睹了父亲叔叔准备起义前的紧张。可惜,等他一觉醒来,起义军杀败,死了几千人。
清早,他随父亲到衙门口,看到被抬回来的四百多个血污人头,还有一大串人耳朵。杀戮持续了一个月。官兵每日到乡下抓一百多人,拉到河边杀头。有的人直到临刑前,才知道自己是被抓来杀头的。
这期间,私塾停课。沈从文一有机会就跑到城头看杀人,还和其他小孩比眼力,数尸体。有一次他见到一个小男孩挑着担子,筐里装的竟是男孩父母的人头。
他在刚知人生的时候,就见到了人头如山,血流如河。
沈从文后来在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与自然融合的悲悯,就是从这些经历中潜移默化而来。
2
投身军营
1912年,民国成立,凤凰起义成功。沈从文的父亲竞选长沙会议代表失败,远走北京。后因组织谋杀袁世凯败露,逃亡关外。自此父子相别十一年。
父亲走后,家道中落,沈从文的性格变得内向。但他还是顽劣厌学,时常拿家里的买菜钱去赌博。这样的问题少年,放到现在,也够让人头痛的。
但人生际遇是个奇妙的东西。
就在沈从文读高小时,他遇到了他后来在回忆里写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国学老师——田名瑜。
田名瑜少年时打架、聚赌、行骗,十六岁改邪归正,读古文、学作诗,后来成了南杜诗人,写得一手好书法。他对沈从文的转变,起到了引导作用。
1917年,高小毕业,为谋生计,沈从文投身军营。他被编入了湘西靖国联军的一支游击队,这个队伍十分庞杂。部队在驻扎沅洲的四个月里,沈从文亲眼见到他们以“剿匪”名义,杀了当地近两千人。
在这里,沈从文还遇到了一个奇异的事。本地商会会长的女儿得病死了,埋葬后,被一个卖豆腐的年轻男子挖了出来,带到山洞睡了三天,后来又被送回了坟墓。
事发后,男子被抓去正法。临行前,他不要吃喝,也不叫嚷,只默默的盯着自己受伤的脚裸看。沈从文问他谁打伤的,他摇头,仿佛记起了一件极可笑的事,微笑了一会,轻轻的说:“那天落雨,我送她回去,我也差点儿滚到棺材里去了。”
沈从文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又是一副你不懂爱的神气,好一会,才自言自语的说:“美的很,美的很.......”
这件事后来被沈从文写进了短篇小说《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四个月后,部队移防怀化镇,沈从文因字写得好,被提拔做了司书。在这里,沈从文遇到了在日本留过学的文姓秘书,沈从文跟着他读了不少书,渐渐收敛了粗野的言行。
也是在这个时期,他才改名叫沈从文的。有一次他去司令部办事,一个军长问他叫什么名字,他怯怯的说:“沈岳焕”。军长说:“好啊,岳焕,岳焕,‘焕乎,其有文章!’我看你今后就叫沈从文吧。”
“焕乎,其有文章”出自语论。原来,这位军长是个读书人,于是他就这样改名叫沈从文了。似乎冥冥中注定,他将来要从事文学创作。
后来部队战败,沈从文被遣散回家。
1921年,十九岁的沈从文,投奔在芷江做警察所长的堂舅,当起了办事员和收税官。在这里,他还有一位很厉害的亲戚,那就是熊希龄的弟弟熊捷三,是沈从文的亲姨父。
两位亲戚爱好诗画、古玩、碑帖,沈从文跟着他们学会了作诗、写草书、刻图章,又在熊家公馆读了大量的书。
可以说沈从文是个自学成才的作家。
这时的沈从文,已从叛逆少年,蜕变成了有志青年。
母亲卖掉老家的房子,带着两个女儿搬了过来,并把卖房子的钱交给沈从文保管。
这一大笔钱,后来被姓马的姐弟设局骗走了。
当时的沈从文事业顺遂,又有才气,姨夫熊捷三想招他做女婿,沈从文拒绝了。他是个感性浪漫的人,想追求自己的人生和爱情。
所以,当姓马的弟弟,把自己貌美如花的姐姐介绍给沈从文时,沈从文就害起了单相思。不久,这对姐弟就把沈从文家卖房子的一千块钱,相当于现在二三十万人民币,给骗走了。
有意思的是,后来这个女子被土匪抢去做了压寨夫人,赎回后,嫁给了一个团长。可结婚没多久,团长又被打死了。再后来,这个美丽的女子进了修道院,成了修女。
真可谓命运使然。
假如,沈从文当时娶了熊捷三的女儿,或者和这个马姓女子喜结连理,沈从文的一生或许就定格在了湘西小城,可命运之手,假借此事,推了沈从文一把。
巨款被骗,没脸见母亲,沈从文跑路了。
于是,他遇上了人生转折点上的第一个贵人......
3
巧遇贵人
沈从文后来给母亲寄去了一封忏悔书,得到母亲的原谅后,禁不住自责的痛哭。沈从文处事宽厚的风格,很多源于母亲的教诲。
1922年,沈从文辗转多地,遇到了湘西王陈渠珍。陈渠珍后来写下了《艽野尘梦》,他和藏族姑娘西原的爱情故事,至今读来,仍使人痛彻心扉。
这里和大家简单讲讲,陈渠珍和西原的爱情故事。
陈渠珍是清朝驻藏的军官,误打误撞,娶了藏族姑娘西原。西原人美,善骑射。曾陪陈渠珍征战波密,屡次救其性命。清朝被推翻后,驻藏军队起了派系纷争,陈渠珍带着150多人,为躲避保守派围杀,徒步穿越高原无人区,返回汉地,在断粮的七个月里,他们吃老鼠肉、吃狼肉、最后互残吃人肉,可谓“袍泽窃髀肉,亡者无全尸。”
最后150人,只剩下六七个人。在这样残酷的生存环境下,西原始终护在陈渠珍左右,保其安全。她曾对陈渠珍说:“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你。”
可惜,在他们最终走出高原后,西原却病死在了西安。
2012年,在陈渠珍迁葬凤凰与西原合葬时,就在骨灰入坑的一刹那,墓坑里突然飞出了一黑一黄两只蝴蝶,在墓地上空盘旋数秒,后飞入南华山的森林,极为传奇。
好了,我们接着讲沈从文的故事。
这一次,沈从文又是因为字写得好,被推荐做了陈渠珍的书记员。他看到这里的军队整饬有度,从不骚扰百姓,和自己以往见过的军队完全不同。
沈从文后来回忆道:“这个统领官以王守仁曾国藩自许,每个日子治学的时间,似乎同治事的时间相等”。
陈渠珍有很深的文学造诣,收藏了大量的古书和文物,全由沈从文整理登记。古语讲“耳濡目染,不学以能。”日久天长,沈从文自然学到了很多文史知识,这对他后来的行文风格有着很深的影响,也为他在文革时,改行做文物研究,打下了基础。
这时的沈从文才二十岁,他不会想到,自己以后会和湘西王陈渠珍、国民总理熊希龄并称为凤凰三杰。陈渠珍也不会想到,这个瘦小的书记员,以后会成为中国响当当的文学大师。
1924年,沈从文生了一场大病,头疼、高烧、吐血,折腾了四十天才活过来。病愈后,沈从文一个极善水性的老同学,游泳淹死了。这两件事给了沈从文极大的触动。他想病死、淹死、或在外边饿死,有什么不同?
沈从文决定去北京闯一闯,他要考大学,要看外面的世界。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渠珍,得到了陈渠珍的支持。
陈渠珍给了他三个月的薪水,还和他说:“你到那儿去看看,能进什么学校,一年两年可以毕业,这里给你寄钱来,情形不合,你想回来,这里仍然有你吃饭的地方。”
陈渠珍的鼓励,使沈从文终身难忘。
4
转战文坛
1924年,沈从文来到了北京,成了一名北漂。
当时上大学,得通过入学考试。
沈从文埋首图书馆半年,报考燕京大学,不但考了零分,还搭上了两块钱的报名费。沈从文穷困潦倒,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后来他搬到北大红楼附近,一个由储煤间格出来的小房间,他给这里取了个雅致的名字:“窄而霉小斋”。
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开放办学,文学青年可以到北大旁听。沈从文就是众多旁听生中的一个,他在北大还听过辜鸿铭的演讲。
辜鸿铭精通九种语言,获得过十三个博士学位,翻译了很多中国古典著作,当时西方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西方的顶流作家托尔斯泰、泰戈尔、毛姆都争相与之交好。辜老爷子的演讲,给了沈从文精神自由和独立思考的启发。可惜沈从文后来北大也没考上。有趣的是,多年后,他却成了北大的教授。
求学梦碎,沈从文开始写作,四处投稿被拒。
有一次,沈从文饿了三天,生活实在难以为继,于是给郁达夫写信求助。当时有一种风气,很多成名的作家都喜欢提携后辈。
那是北京隆冬时节,当郁达夫来到沈从文的住处,看到穿着单衣坐在凉坑上的沈从文时,见他双手冻得红肿,却仍坚持写作。郁达夫红了眼眶,他摘下围巾,掸去上面的雪花,给沈从文披上。
那天两人聊了很久,郁达夫请沈从文吃了午饭,把身上仅有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要知道,郁达夫当时也不富裕,这相当于他半个月的生活费。
当晚,郁达夫就用讽刺绝望的笔调,写下了《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公开抨击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
在朋友的帮助下,沈从文的文章终于在报上发表了。他渐渐走入了文坛,结识了徐志摩、胡适等许多新月作家。还有和他一样的文学青年胡也频和丁玲。
与胡也频和丁玲夫妇相识不久,发生了一件事。苦闷的丁玲化名给鲁迅写信,鲁迅以为是沈从文扮女人写的,极为生气。沈从文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被鲁迅误会了,还替丁玲背了黑锅。
或许这不是个好预兆。
三人后来成为好友,还在上海合开过出版社,在胡也频被国民党逮捕后,沈从文四处为其求救,但胡也频还是被杀了。胡也频死后,沈从文冒险护送丁玲和胡也频的儿子回老家。
一年后,丁玲与冯达同居。后被冯达带着便衣秘密逮捕,沈从文给胡适和蔡元培写信设法营救丁玲,然而这些帮助,解放后都被丁玲抛到了脑后,为了自保,她屡次炮轰沈从文。
晚年沈从文在给好友的信中提起此事称:真像过去鲁迅所说“冷不防从背后杀来一刀”狠得可怕。
5
感情生活
1928年,胡适担任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校长。1939年,胡适破格聘请沈从文来校担任讲师。这时的沈从文,虽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却只有小学文凭。可胡适非常欣赏他的才华,称他是中国小说家的希望。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挚爱张兆和。
张兆和家境优渥,祖上曾历任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武龄,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
张兆和人美皮肤黑,绰号“黑牡丹”。
彼时的张兆和20岁,是外文系大二的学生,选修了沈从文的小说习作课。沈从文一见到她,便不可自拔的陷了进去。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可她却顽固的不爱他。
追求半年未果,沈从文找到她的闺蜜,询问张兆和的问题,说到伤心处,竟然大哭,再说,又哭。
张兆和的闺蜜担心沈从文想不开,劝其找校长胡适说清楚,免得惹麻烦。
于是张兆和找到胡适。
交谈中,胡适发现这个小姑娘并不懂沈从文,劝他放弃。可沈从文痴心的为张兆和写了三年零九个月的情书,还为她辞职离开了上海,辗转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教书。
1931年5月,张兆和的心里有了些微变化。她虽然不理沈从文,却把他写的一些信,摘抄到了日记里。
1932年8月,张兆和大学毕业,沈从文用稿费,托巴金代购了一大包英译本的俄国小说,去苏州看她。
在二姐张允和的帮助下,沈从文成了张家的座上宾。
这个会讲故事的乡下人,很受张家姐弟的欢迎。张兆和的五弟,还从每月两块钱的零用钱中拿出钱来,给沈从文买汽水喝,沈从文大为感动,后来为五弟写下了短篇小说集《月下小景》,每篇都附有,给张小五的字样。
这次到访,使张兆和彻底转了心思。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结婚。沈从文婉拒了张家的丰厚陪嫁,张兆和躬操井臼,某愿和他过清贫的日子。
其实,沈从文的收入还是很高的。婚后不久,他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编刊费每月就有一百元,还不算其他稿费收入。但沈从文是个随性大方的人,经常接济穷学生。
他曾出资为还在北大读书的卞之琳出诗集。
这个卞之琳就是那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作者,而他的这首《断章》,正是苦恋张兆和四妹时写的。
婚后沈从文进入了创作高峰期,《湘行散记》《边城》等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出自这一时期。
《湘行散记》是给新婚妻子张兆和的专利读物,里面的人物,如今我们读它,“仍然一寸寸都是活的。”仿佛那个湘西小城永远年青,而他在书中唤的三三犹在耳畔。
随着孩子的出生,开销加大,夫妻俩有了摩擦。张兆和抱怨丈夫为什么总爱打肿脸充胖子,不知节俭。
张兆和虽出身富贵人家,性格却很务实。沈从文更理想化,他希望她的女神,婚后也踩高跟鞋烫头发,双手不沾阳春水。
这怎么可能吗?生活是很具体的柴米油盐。
大概在1934年左右,沈从文在熊希龄家,遇到了他后来的绯闻女友高青子。高青子蓄意模仿沈从文小说里的女主接近他,于是横溢的情感与理性之间发生了冲突。
沈从文近乎孩子气的和妻子坦白了自己对一个年轻女作家的爱慕和关心,张兆和是何等骄傲的人,一气之下回了娘家。
这下沈从文慌了,他不明白自己只是坦白一下思想活动,怎么就要离婚了?他爱张兆和,甚至没有她在身边就会心神不宁。
他把自己的痛苦告诉了林徽因。
林徽因更能理解情感节制与放肆之间的痛苦纠葛,她劝他、骂他。于是沈从文又是一顿情书攻势,又跑了两趟苏州,才将张兆和母子接了回来。
这件事使两人的婚姻有了裂痕,以至于1937年8月,沈从文按教育部秘密通知,撤离北平时,张兆和不愿随行。此时的张兆和刚生完二儿子不久。1938年9,在沈从文的一再恳求下,张兆和才带两个儿子去了昆明。
6
向死而生
沈从文终于盼来了团聚,战火下的日
子并不好过。日军时不时的前来轰炸,他的学生汪曾祺就曾在散文中描写过,在西南联大跑警报的故事。
他在书中写,有一男一女两个同学从不跑警报,因为男的爱吃冰糖莲子,大家都跑了,他就可以到锅炉房慢慢煮莲子;而女的也可以实现开水自由,畅快的洗头洗澡。
联大教授里,金岳霖也是这样的人。一到拉警报的时候,别人都往城外疏散,他却往城里跑,去抱寄养在沈从文家院子里的大公鸡。
那时的联大人都很有个性。闻一多先生在联大上课时抽烟,他的学生也抽。联大八年,生活异常艰苦,连校长梅贻琦的夫人都动手做点心卖,以补贴家用。
但是联大奉行的自由思想,却培养出了两个诺贝尔奖得主,八个两弹一星功勋,毕业的不到4000个学生,几乎个个是国家栋梁。
1941年8月,联大遭受敌机轰炸,沈从文的九妹受到刺激,两年后精神失常,常跑出去与乞丐同处,还把沈从文家中的食物散发给他们。当时物价飞涨,米价五万上下,沈从文陷入了贫困之中。
1945年,抗战胜利后,沈从文回到北平,出任北大文学系教授。这时丁玲就开始在报上批评他,说他与人民脱节。
沈从文不热衷政治党派,不同意政治与文学打成一片。他认为 “文学是可以帮助政治的,但用政治来干涉文学,那就糟了。”
这样言论,在当时显得很不合适宜。加之沈从文早年写评论得罪了不少人,其中《论郭沫若》,称其诗写得比小说好。1946年,郭沫若对沈从文的《从现实学习》,进行了严厉的政治批判。
1947年,沈从文呼吁作家和经营书业者,双方都要有一点理想,“希望有人能记住这不是纯粹的商业。”
不料,这也引来了郭沫若的口诛笔伐和政治围攻。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胃穿孔去世,沈从文撰写《不可毁灭的背景》追悼好友。他没有以那个时代激烈雄强的方式,顺势把朱自清往英雄主义方面推。而以平凡述其伟大。称其为人,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特别说道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更重要。
足见其内心的纯粹和坚贞。
1948年12月,国民党开始抢运学者教授,通知沈从文全家“南飞”,即使预见即将到来的悲剧命运,可他仍然选择留了下来。为此,很长时间台湾都禁售他的书。
1949年,对于沈从文来说,是没春天的。
政治高压使沈从文精神崩溃,1949年3月28日上午,沈从文在家自杀。他用剃刀割破颈部和两腕血管,还喝了一些煤油,被前来串门的亲戚发现。
遇救后,沈从文被转入精神病院治疗。他从痛苦的挣扎中醒来,决定顺安天命,和平的接受现实。
汪曾褀后来回忆,沈从文在精神濒临崩溃的时候,脑子却异常清楚,所说的一些话,四十年后再看,很有预见性。
7
半生沉寂
时代转折的关头,风暴比他预想的还要猛烈。
1949年8月,沈从文转入历史博物馆,开启了他的文物研究工作。次年,曾随陈渠珍和平起义,有功于凤凰和平解放的三弟沈荃,在反革命运动中被判处死刑。沈从文后来将弟弟的女儿接到了北京抚养。
1951年,沈从文进入“革大”学习,常被安排扫厕所。可在外面,他的文学作品大受追捧,被翻译成了许多种语言。1953年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根据《边城》改编的电影,上映后,一炮而红。可此时的沈从文却做着解说员的工作。
有一次,一个复原的志愿军到博物管看展览,纳闷展馆哪儿来这么博学的解说员。一问,才知道是沈从文,大为吃惊。
后来这个人,在沈从文的帮助下,成了考古学家。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沈从文因拒绝“鸣放”的约稿,暂时躲过了一劫。可他的大儿子沈龙朱,却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
1960年,沈从文精神失常的九妹,在大饥荒中,死在了凤凰老家。沈从文的内心越发沉郁。接下来十年,他埋首文物和中国服装史的研究,期间被打压、被排挤、被羞辱。
他不知道,1961年,耶鲁大学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一章就是专门讨论他的作品,还把他和叶芝、福克纳做比较。而1963年,西方学术界沿着他的工作轨迹,又开始讨论他的旧体诗和从事的文物研究。
他更不知道,1964年,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在离开台湾时,只带了一本书,就是他的《湘行散记》。
聂华苓后来和丈夫创办了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邀请各国知名作家赴美进行短期写作交流,余光中、余华、王安忆等许多著名作家都曾参加过。
1972年,聂华苓写的英文版《沈从文评传》被收到“世界作家系列”。而这边,“史无前例”的文化动荡正等着沈从文。
1966年,沈从文几十平米的家,被连抄了三次。之后两年又被抄了五次,家中藏书尽毁。后来简直到了抄无可抄的地步。
沈从文的遭遇,还不是最惨的。他的老朋友巴金,刚参加完亚非作家会议,就被关进了“牛棚”,老舍被红卫兵打得头破血流,投湖自杀,傅雷夫妇在上海家中上吊自尽......
海外开始流传沈从文被迫害而死的消息,梁实秋信以为真,连悼念文章都写了。
1969年9月,张兆和被下发湖北五七干校。几个月后,年近七十的沈从文,也被下放到了湖北。此时的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临走前,沈从文将妻子写给他的第一封情书贴在胸口,像孩似的哭了起来。
下放的两年间,沈从文身体每况愈下,可他申请回京治病的请求,却无人理会。无奈下,1972年,沈从文致函周总理,才获准回京治病。
回京后,家里的房子被人占去了大半,只剩下几平米,却没有影响沈从文的文物编撰工作。后来张兆和调回北京,老俩口就轮流用一张桌子写字。
8
回归凤凰
1976年,四人帮倒台,沈从文的境况得到改善。
1978年,在胡乔木的帮助下,沈从文调入社科院。被控制使用了三十年的他,终于熬出了头。同年,四妹张充和与丈夫傅汉思访华,沈从文、张兆和在北京见到了阔别三十年的亲人。
1980年是沈文自1949年之后,发表作品最多的一年。同年,夫妇俩应邀访美。在美国的三个月,沈从文在十五所大学做了二十三场演讲。几乎每到一处,都有他的老学生和联大时期的年轻朋友。白先勇得知沈从文访美,特意从美国南部飞了过来。
这一年,沈从文七十八岁,在台上谦逊无我的样子,和流露出来的欢喜精神,让人很难想象他曾经遭受的磨难。
正如聂华苓后来回忆第一次见到沈从文的样子:“只见一张发光的脸,微笑的望着我们。”
1981年,沈从文撰写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历经二十一年的曲折,终于面世。面对沈从文热,老爷子看得很淡。他说:“我一生都不想出名,才能在风雨飘摇中,活到今天。”
确实如此,如果在老舍自杀后,他答应接任作协副主席,或许早就做古了。沈从文一生,不相信权利,只相信智慧。他也不信命,却相信时间可以洗涤一切。
1982年,沈从文终于带着他的“三三”,回了一趟凤凰老家。出走半生,当他重新回到文昌阁小学,坐在一群孩子中间时,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光。
返回北京后,他把自己的九千多元稿费,连同工资凑了一万元,捐给了母校。并写信和校长说,不要做任何宣传。
同年,在家人的陪伴下,沈从文过了一个平静而快乐的八十岁生日。
1983年,沈从文病倒了。
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张兆和寸步不离的陪在身旁。他一生对妻子有着无限的爱和依赖,年轻时唤她“三三”,后来又唤她“三姐”“小妈妈”。
1985年,几个记者到沈从文家采访,问起文革的事。沈从文说:“在文革里,我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
一个女记者听后,拥着老人的肩膀说:“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这句话触动了老人的心,他抱着女记者的胳膊,嚎啕大哭!于是,张兆和就像哄孩子一样,哄着他平静下来。
1986年,沈从文终于住上了宽敞的大房子,享受部长级待遇。但是他再也无法摊开来写作了。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握着张兆和的手,说:“三姐,我对不起你。”然后撇下张兆和静静的走了。
1992年5月,张兆和率领全家,送沈从文回归凤凰。他的一半骨灰葬在了听涛山下,一半骨灰伴着张兆和积攒了四年的花瓣,洒入了沱江清流。2007年5月,张兆和的骨灰与沈从文合葬在了凤凰。
沈从文前半生取得了辉煌的文学成就,后半生又把自己学成了历史文物学家,离世后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著作;他一生两次入选“诺奖”终审名单,假如1988年他没有离世,这年十月,他将为中国摘得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2022年6月29日,家中落笔完稿
-
曾经的我,一人独自在陌生的城市工作,好在是双休,躲在自己的出租屋里,看书学习打游戏,好不安逸,唯一的遗憾就是吃不好,小区门口的小饭馆都吃遍了,始终不尽人意,人在异乡,饮食和口味适应,还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时间一长,我就萌生了在家自己下厨房做饭的想法;简单采购了锅碗瓢盆之后,就开始去图书馆购买了几本[详细]
-
1、韭菜又叫起阳草,味道非常鲜美,还有独特的香味。2、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韭菜盒子”做法,喜欢的朋友可以先收藏,有空自己试一下。3、下面开始介绍所需要的食材:韭菜、面粉、粉丝、鸡蛋、食盐、水淀粉、老抽、白醋、味精、蚝油4、韭菜放入盆中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放到流水底下彻底冲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大盆中放[详细]
-
铜钱草除了可以土培,还可以水养,它的生长速度相当快,水培时只需用一根铜钱草就能长出一整盆。不过用来水培的铜钱草一定要是健康无病的。下面详细介绍一下铜钱根茎的水培过程。1.插穗挑选铜钱草水培时生长速度很快,可以在母株里选择一根长势良好的根茎,单独剪出来,不用担心一根会水培不成功,只要适应了新环境,很快[详细]
-
孩子的成长发育往往是我们作为家长最为关心的事,但是现在许多孩子都十分的挑食,导致他们的营养跟不上,这可让我们作为家长的操碎了心,但是大家别担心,最近小编发现了一道菜品,十分的适合孩子吃,还特别 的有营养。海带和“它”是绝配,不腥不腻补钙好吸收,牛奶大骨头都要靠边站。“它”是什么呢?它就是排骨。排骨的[详细]
-
括括 kuò(guā):左右结构,左收右展。左部“扌”旁斜势抗肩,左伸右收,不要写宽。横画露锋起笔,大扛肩,勿长;竖钩起笔稍重,向下略左斜,从短横右部穿过,中间略细,略弯,劲挺有力,到位后跪笔弹锋出钩,钩不可大;提笔起笔左探,切笔后向右上方提笔出锋,过竖笔即止。右部“舌”字不要写宽,平稳端庄。平撇起[详细]